Montag, 21. Oktober 2013

腾迅网: 中国的货币超发严重吗?

中国的货币超发严重吗?请看两图:

Donnerstag, 27. September 2012

搜狐财经:中国制造正在丧失竞争力

搜狐财经专题 -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探源:出口竞争力下降 - 认为:

多年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带来房地产泡沫、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货币升值最终使得竞争力出现下降。在竞争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也必然下降,这是2012年经济放缓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具体表现为
  • 新兴经济体从中国虎口夺食
  • 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改写格局
  • 中国制造遭遇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挑战

Dienstag, 10. Juli 2012

中国泡沫一旦破灭 投资者该怎么办?

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正在变大出口不振,内需难提中国只能出老招了:加大投资。所以央行频繁降息,降低备金率。问题是这个老招式还能用多久? 如果中国经济一旦放缓,股市楼市崩溃,投资者现在该如何布局呢?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 中国泡沫一旦破灭 投资者该怎么办?认为中国泡沫即将破灭,4%的GDP是未来10年的平均增幅。所以投资者应卖空大宗商品生产商的股票和相关资产。就是该卖空全球供应公(包括航运业)和工业金属及其生产商(其中可能包括巴西公司的股票、澳元以及必和必拓这样的资源类巨头)。同时可买多石油和农业股。

Mittwoch, 4. Juli 2012

Eurobond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has newly published a worthwhile article about Eurobonds Paths to Eurobonds. Here is the short summary:

This paper discusses proposals for common euro area sovereign securities. Such instruments can potentially serve two functions: in the short-term, stabilize financial markets and banks and, in the medium-term, help improve the euro area economic governance framework through enhanced fiscal discipline and risk-sharing. Many questions remain on whether financial instruments can ever accomplish such goals without bold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decisions, and, whether, in the absence of such decisions, they can create new distortions. The proposals discussed are also not necessarily competing substitutes; rather, they can be complements to be sequenced along alternative paths that possibly culminate in a fully-fledged Eurobond. The specific path chosen by policymakers should allow for learning and secure the necessary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s and political safeguards.

Ewiges Wachstum?

Bei der Vorlesung Ökonomik sind wir überzeugt, dass der Bedarf der Menschen unendlich ist. Das heißt, obwohl die Nachfrage nach Gütern von limitierten Ressourcen bzw. Angeboten verhindert ist, soll sie, und weiterhin die Wirtschaft, noch stetig wachsen. Solche Tendenz liest man sehr leicht von Bruttoinlandsprodukten ab.

Ist diese Meinung eines ewiges Wachstum richtig?

Ein interessanter Artikel auf Zeit-Online mit Titel Schluss mit dem ewigen Wachstum stellt es in Frage. Der Autor meint, sowie der Körper, sollen die menschlichen Bedürfnisse langsam bei einem Stand einhalten. Die Nachfragen nach Autos, Wohnungen u.a. kann sich schwer weiter wachsen when sie befriedigt sind. Die Schlussfolgerung, " wenn aber nichts ewig wächst, dann ist es doch doof, seine Existenz auf ewiges Wachstum auszurichten."

Mittwoch, 27. Juni 2012

德国为拯救欧元承担了多少债务

据德国财政部最新测算,德国目前提供担保和信贷总和为3103亿欧元,相当于2011年GDP的12%。 其中包括2850亿欧元欧洲稳定机制ESM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信贷额度,98亿欧元欧盟财政预算和152亿欧元的希腊纾困基金。德国财政部还测算出,如果欧元区解体,造成的损失远大于3103亿欧元。具体数额没有透露。

来源 http://www.zeit.de/wirtschaft/2012-06/haftung-deutschland-euro

Montag, 25. Juni 2012

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历程 (ZT)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参战国受到重创,无力恢复金本位制。由于美元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一批国家聚集在美元周围,形成了美元区。二战彻底改变 了世界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元初步获得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助推美国构筑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经济体制,夯实了国际货币地位。  
      日元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980年 《外汇与外贸法》取消资本项下的外汇管制,加快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1990年日元超过英镑,与美元、德国马克曾为世界三大主要国际货币。1998年,日元真正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为促进日元国际化和提高日元国际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日元的国际化水平离其设定目标仍有不小距离。
     德国马克的国际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1950年后的30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超过5%,到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1980年至1987年,世界贸易往来用德国马克计价的交易额比重从10.2%上升到12.4%。1980年,德国马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重比重上升为19%,仅次于美国。1985年,美国为摆脱国内危机,逼迫德国马克和日元升值,德国当局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还通过汇率联动机制减轻了货币升值的压力,这些都为德国马克赢得了良好国际声誉。随着欧元的诞生,德国马克作为支撑欧元的核心货币自然地融入欧元,进入国际化的新阶段。

来自中国经济网 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206/25/t20120625_23432383.shtml

Montag, 11. Juni 2012

郎咸平: 中日货币直兑,要警惕引发可怕灾难

本月起,上海和东京外汇交易市场实现了人民币与日元直接兑换。对此,不同与国内大多媒体的吹捧,郎咸平教授认为: 在利率没有市场化和民营化之前就对资本账开放,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圈套。并且,已经有极为清楚的证据表明,国际金融界已经悄然准备好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突然崩溃。 全文阅读...

央行在本月7日已经再次启动了自2004年10月以来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扩大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其中贷款利率下限下浮至80%,存款利率上限上浮至110% (此前分别为90%和100%)。而郎教授所要求的利率民营化则没有动静。

Sonntag, 10. Juni 2012

时寒冰 --- 降息·通胀·保增长[转载]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 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与此同时,自同日起:(1)将金融机构存 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从表面上来看,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0.25个百分点,属于对称式降息,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又想达到非对称的效果。
    这其中透露出来的一个现实窘况是:银行吸纳存款的能力在快速萎缩。由于中国的存款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由于通胀的真实情况被压缩,负利率情况实际上更为严重),促使存款人寻求更高回报的机会,因而,民间高利贷才能有如此坚实的基础。这削弱了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导致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实际上应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增强银行的放贷能力,同时,缩减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中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自1999年以来,政府实施了扩大存贷款利差的政策,存贷款一年期基准利率超过3个百分点(1996年5月—8月存贷利差曾高达到3.96%)。
    这使得银行成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2010年,中国五大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高达1.08万亿元,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为78.50%,占当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3%!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继续超越1万亿元,而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辛苦劳动的利润率,却远远弱于银行。当收益主要源于存贷 款利差的银行坐享其成,成为这个社会鼓励投机钻营、不劳而获,而打击劳动创造财富的畸形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由于这次同时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将使公众的存款意愿进一步降低,也将增加银行吸纳存款的难度,加大银行系统的风险敞口。如果银行不能有效补充资本金,放贷能力被削弱,货币政策调整的目的如何达到?
    而且,央行的行为总是非常诡异。在2008年次贷危机恶化的过程中,央行一再加息,直到企业开始大面积倒闭时,才改为降息。这次在重复过去。2011年, 很多企业举借高利贷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央行在2011年2月9日、4月6日、7月7日连续加息,加速了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而今,再次等待企业开始大面积倒闭时,央行又降息了。如今企业贷款意愿已经大幅降低,因为,一些企业已经死掉了,不需要了。以至于到了2012年4月份,新增贷款只有6818亿元,央行才突然想起来降息!央行,你做对过吗?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降息与否,而在于大幅度减税,对庞大的官僚队伍进行裁减,减少企业、民众的负担
    此次降息在周四突然发布,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二季度的GDP数据非常糟糕。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8.1%,二季度破8是毫无悬念的事情。央行降息意在冲抵这种糟糕数据的负面影响,同时,为保增长护航。
    2011年12月12日,我曾经写过一篇《财政积极,货币何以稳健?》的文章,认为:由于央行的独立性很差,中国的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取决于财政政策。因此,看中国的货币供应,首先要看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只要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只能跟着积极。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在中国并不存在
    在保增长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必然跟着转向。
    也就是说,降息是必然的,关键是降息的时机选择。
    现在,央行迫不及待地降息,所依据的逻辑其实已有细微的变化。降息的逻辑是CPI在下降,而迫不及待降息的逻辑则是,CPI很快还会再起来,再不降息来不及了!根据我在今年年初的研究结论,今年秋冬交替之际,物价尤其食品类价格将暴涨。
    理由之一是相关食品的供应不足。比如猪肉,中国缺少市场调节机制,当养猪者由于巨亏杀掉母猪时,政府很少过问,等到猪肉暴涨时,又慌不择路地鼓励。从而,使得猪肉的供给一直在供应短缺和过剩之间摇摆不定。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不断打击农民的积极性,高成本低收益的农业现状,使得表面的浮华之下,隐藏着重重危机。
    理由之二,是货币的严重超发。
    中国的广义货币全面超过美国。2012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 89.56万亿元,折合14.2万亿美元。而截至2012年3月,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为9.8万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45%。根据中国M2预期增长 14%的目标及美国的平均增速测算,2012年底,中国的广义货币量将超过美国的53.3%——这是保守的估算。如果中国M2以2009年27.58%的 速度增长,到2012年底,则可达到108.65万亿,超过美国71%。
    因此,CPI的降低只是暂时现象,进入今年秋末,又会重新涨起,而且,很难再回落
    这是央行迫不及待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央行并不具备连续长时期降息的条件。到了秋冬之后,还会重新为应对通货膨胀而忙碌。
    央行降息的一个理由是,国外许多央行都在降息。但这只是表象的对比。因为,世界绝大多数央行是非常独立的(原本想说除中国之外的央行,但这种表述不够严谨),它们下调的基准利率是间接的名义利率,传导到信贷业务上的真实利率是不完全的,而中国下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会立即被银行执行,是实际利率。
    6月6日,欧洲央行为何暂时不降息,而6月7日,美联储伯南克也没有对第三轮量化宽松作出明确暗示?因为,在当下,中、欧两大经济体,任何一个经济体率先降息,都可能加剧资金的外流。中国降息,意味着在中国套利的热钱的收益空间被压缩,加剧资金外流现象。欧洲也一样。因此,欧洲一定要等中国降息之后再行动 ——有兴趣的对照一下过去的情况。而伯南克一定要等中国和欧洲都降息后,再出手QE3。实际上,正是由于这次欧央行按兵不动,伯南克才没有对QE3作出暗 示,但中国央行的行动,委实让伯南克同学兴奋不已,毕竟,这种配合为他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就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我实在想不通,在去年企业急需资金,且资金不外流的情况下,央行为何不降息,而偏偏等待这两个条件都改变的情况下,才突然想起了降息!
    这次降息,能达到让企业起死回生的效果吗?
    很难!中国的信贷资源主要流向垄断企业,许多投资低效低收益高腐败,成为很多人中饱私囊的工具,而对中国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民营企业,则很难得到贷款,这意味着,即使下降贷款利率,受益的范围,也基本上停留在垄断企业层面,对中国经济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尽快大幅度减税,打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比降息之类的措施要重要得多、迫切得多!
    现在,从上到下,又如同2008年11月时那样活跃起来,在保增长的旗帜之下,大干、蛮干之风又重新兴起,大投资又激情澎湃地铺开,而这一切都需要靠源源不断的货币供给来支撑。货币春药只能解一时之困,当很多人把它当作饭吃的时候,器质性隐患已经埋下。
    此次之后,中国经济的基础将被彻底摧毁。我此前在《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强调2012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原因就是基于此——中国经济将从此丧失掉自我调节和修正的机会。
    至于对投资的影响。
    我去年认为2011年11月中国股市会完成筑底,而奥朗德当选法国总统后,我从2012年5月7日开盘前开始发出风险预警,事实上,也正在从那天起,中国股市步入了调整阶段。这个调整还没有结束,由于欧债风险仍在释放中,仍需等待。当调整接近尾声时,我将在微博或博客中发出提示。
      于2012年6月8日清晨


From http://shihb.blog.sohu.com/22025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