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政府一方面通过贸易结算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汇率改革。这种策略正确吗?
去年6月,社科院研究员张斌撰文(原文)指出: 政府把次序颠倒了。应该先改汇率,才能成就人民币国际化。他认为,在汇改之前就大力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给中国货币当局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货币当局自身不创造收入,这些损失最终要靠纳税人还账。
让我们看一下货币当局的损失从何而来。
2010年至今,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超过1万亿人民币,其中主体部分是进口贸易结算。进口贸易结算,是指内地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根据多方面的研究报告和调查,人民币贸易结算的80%-90%是进口贸易结算,以此推算,内地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的金额大概8000亿-9000亿人民币。
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相应减少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需求,进一步放大了外汇市场原本就供大于求的格局。货币当局出于稳定汇率的需要,不得不更多地购买外汇。按照1美元=6.5人民币计算,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的8000亿-9000亿人民币等价于1230亿-1384亿美元。货币当局被迫购入这增加的外汇资产。
与此同时,目前境外人民币缺少畅通的渠道进入大陆,主要是通过结算银行汇集境外的人民币存款,并转存到中国人民银行,这意味着央行负债的增加。
于是在整个过程中,央行不仅增加了1230-1384亿美元外汇资产,同时增加了8000亿-9000亿人民币负债。假定央行主要用美元外汇资产购买一年期美元国债,过去一年半的平均收益率大概是0.3%;央行支付给结算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利率,2011年4月之前是0.99%,之后是0.72%;再考虑自2010年中期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6.8升至1:6.5,升值4.4%。货币当局蒙受了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财务损失。
反过来,如果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替代美元,就不仅能够减少货币当局外汇资产的增长,同时还能减少境外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对以上结果会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但同时,来自境外的人民币存款中,大约有10%不是存放在央行,而是通过购买内地债券、内地企业在境外IPO和发行债券以及直接投资等形式回流。这些资金最终会进入国内商业银行,并在商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过程中以准备金的形式存入央行,因此央行最终还是要为这些准备金支付利息。
但损失到此还没有结束。境外人民币如果绝大部分回流到央行——这也是当前的主要模式——尚且不会对国内货币供给带来大的冲击。但如果随着回流渠道的增加——这也正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呼声最高的领域——越来越多的货币流入内地金融体系,这些资金最终会加入到国内商业银行的货币放大过程,增加广义货币供给。如果央行对这部分新增压力不对冲,将加大国内物价和资产价格上升压力;如果对冲,又会产生新的财务成本,也就是支付给新增央票或者准备金的利息。
Dienstag, 17. April 2012
Montag, 16. April 2012
持有人民币:各国央行新趋势(转)
近三年中国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包括人民币贸易结算、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推出更加多元化的人民币产品并允许合格投资者直接投资人民币权益以及其他等等。各国央行对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的认可和接受以及增加互换协议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日本于3月12日宣布在中国当局批准后其将购买650亿元(103亿美元)中国政府债券的意向,由于各项行政细节需要明确,该笔交易将在未来数月内完成。韩国也已经在今年1月考虑将人民币计价债券纳入其3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 尽管持有人民币规模的细节信息未被透露,部分国家的央行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智利和冰岛已经将人民币债券作为其外汇储备的组成部分。由于其购买规模较小,因而不必得到中国政府的特别安排或发行的直接许可,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中国政府债券。
由于人民币目前在市场上仍不可自由兑换,所以对一国而言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是一种非常简便的获取人民币的方法。
金砖各国也欲与中国签定货币互换协议,因为金砖国家不断加深货币与合作纽带,各国央行在未来将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需求。由于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持续期望以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此趋势或将延续。尼日利亚等国家已和中国就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而进行磋商,而英国等国家在未来也可能成为货币互换的候选对象。尽管货币互换未必使其它国家将人民作为储备货币,但却能够促进人民币的全球化,先从中国邻国和贸易伙伴开始,然后进一步扩展。冰岛和白俄罗斯等一些欧洲国家虽与中国贸易额有限,但也与中国签订了互换协议。接受人民币作为互换货币暗示着对人民币价值的信心,货币互换使各国能够逐渐适应在结算和投资 中使用和管理人民币,让国际社会熟悉人民币也是人民币真正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点击查看凤凰财经原文)
日本于3月12日宣布在中国当局批准后其将购买650亿元(103亿美元)中国政府债券的意向,由于各项行政细节需要明确,该笔交易将在未来数月内完成。韩国也已经在今年1月考虑将人民币计价债券纳入其3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 尽管持有人民币规模的细节信息未被透露,部分国家的央行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智利和冰岛已经将人民币债券作为其外汇储备的组成部分。由于其购买规模较小,因而不必得到中国政府的特别安排或发行的直接许可,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中国政府债券。
由于人民币目前在市场上仍不可自由兑换,所以对一国而言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是一种非常简便的获取人民币的方法。
与香港地区的互换协议规模最大,高达人民币4000亿,为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铺平了道路。韩国紧随其后,互换协议规模为人民币3600亿,这主要是因为两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厚投资关系。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而韩国是中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澳大利亚则刚刚于3月22日取代马来西 亚与中国签订人民币2000亿的第三大互换协议,标志着两国之间不断增长的经贸和投资活动。
至于东盟各国,中国与马来西亚续签了现有的协议且互换金额翻了一倍多,同时还首次与印尼、新加坡及泰国签订了协议。金砖各国也欲与中国签定货币互换协议,因为金砖国家不断加深货币与合作纽带,各国央行在未来将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需求。由于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持续期望以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此趋势或将延续。尼日利亚等国家已和中国就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而进行磋商,而英国等国家在未来也可能成为货币互换的候选对象。尽管货币互换未必使其它国家将人民作为储备货币,但却能够促进人民币的全球化,先从中国邻国和贸易伙伴开始,然后进一步扩展。冰岛和白俄罗斯等一些欧洲国家虽与中国贸易额有限,但也与中国签订了互换协议。接受人民币作为互换货币暗示着对人民币价值的信心,货币互换使各国能够逐渐适应在结算和投资 中使用和管理人民币,让国际社会熟悉人民币也是人民币真正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点击查看凤凰财经原文)
Freitag, 6. April 2012
中国模式:一个国家,六个作者 (转)
现在,“中国模式”是一个普遍流行的术语,不仅用来描述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 持续的增长和发展,而且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增长和发展的政治后果。在国际上,“中国模式”有时也被称为“北京共识”。无论使用哪一个术语,都包含一个相当普遍的假设,即中国拥有发展的特殊药方,而且其他国家可以复制“中国模式”或者至少吸取中国的经验。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功和对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的挑战,中国可能会提供一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寻找“中国模式”的思想起源。然而,尽管学者们都强调中国发展的关键特征,但是对于“中国模式”的各个方面缺乏共识。 <阅读全文>
Montag, 2. April 2012
博士论文万万不能剽窃
今日, 匈牙利总统Pau Schmitt宣布辞职,原因是他的博士论文几乎全部抄袭而来。去年,德国前国防部长Guttenberg也是由于他2006年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而引咎辞职。欧洲的学术打假力度真的非同一般。
Abonnieren
Posts (Atom)